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

有巧克力碎片的香草冰淇淋

關於聲音
真正記得的不會是回憶
物理性的經驗只是零散的節點
像是冰淇淋上的碎巧克力
連結碎片並且難以捕捉的是感性的氛圍
像是隨著時間溶化變得黏膩的冰淇淋
看這那一攤已經溶化的冰淇淋
緒亂的時間/空間/動作
難以被完整保留且維持原本的關係
而成為流動的狀態
仔細的回想,我們焦點容易聚焦於那些碎片上
(巧克力碎片)
我們試圖還原記憶中巧克力碎片本來的位置
但其實並不是這樣--至少它附著在冰淇淋上頭
而冰淇淋是流動的,會隨時間溶化的(假設不冰凍起來的話)

也因此細微的敏感度對我是重要的
但同時也更必須留心巧克力的動向/規則/變化
相對來說,若關係到巧克力碎片
就意味著資料庫的建立

聲音期中作業

作品:兔美在淡水市場

仔細回想並聽過當天的錄音之後
我試圖進行的是關於錄音當天的感性記憶
此感性記憶主要是針對兩個部分
第一個部分來自當天的場域集合:市場與廟宇
片段化的叫賣聲/在那些場域中熟悉的聲音(機車聲、風聲)/廟宇及市場獨特的聲音氛圍
其中廟宇的鈴聲以某種節奏性、重複性,成為當天記憶的襯底
並與市場的聲音氛圍彼此交錯、連結(廟宇緊鄰著市集)
而叫賣聲所提供能被辨識的語言、成為零碎的節點
而該節點卻意外的提供了連結當天感性記憶的可能性:與同學互動時的無厘頭、歡樂氣氛

那麼歡樂氣氛正是屬於當天感性記憶的第二部分

它與第一部分不同的地方在於,它難以透過錄音直接重現
它必須透過與環境的連結而被形塑:氣味、身體、影像、聲音、現場
因此若它完全被轉化為聲音時,必須透過操作使之現形
而我選擇了玉亞當天為同學取食物名稱的情境作為切入點
並與市場中的叫賣聲連結:賣魚皮的人、顥馨是魚皮
我選擇了將它重複,並藉由玉亞特殊的聲音、語調、邏輯
(這也是相當重要的聲音記憶)來強化它。

淡水錄音

回去把錄音的檔案聽過
我對聲音的敏銳度來自於
1.有趣的話語(聽得懂意思)
2.特殊的發聲(器具使用時的聲音:機車、菜刀、鈴鐺)
3.相較顯性的背景聲音(市場模糊的人聲,僅提供感性經驗,無須透過語言理解)
4.相較與自身緊密的記憶點(與同學的互動,關於反應的經驗)

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

#4校園中的聲音2

(1)日常聲響(下樓梯、刷牙、吃飯)
(2)課堂中的話語
(3)對夢中聲音的記憶
(4)聲音在醒來之後被重新認識過程中的細微差異

#3校園中的聲音1

(1)大家討論網路系列搞笑動畫的笑聲
(2)同學以四川腔說話的聲音
(3)努力找梗中間無談話的靜默時間
(4)在對話過程中身體不自覺與環境互動的聲音(如:移動椅子)

#2課堂的問題

Q:想像你趴在隕石上,漸入大氣層會聽見的聲音。

A1:無聲而有聲,轟轟轟然後就沒了……吧。
A2:會聽見張明曜嗑藥的聲音。
A3:Beauty pretty society 咻~
A4:噗滋……轟轟轟(燒掉了)
A5:死去的外婆的耳語

#1關於上課前幾天生活中的聲音

關於上課前幾天生活中的聲音。或許有一大部分是關於房間中聲音的細微變化。尚在睡眠中的室友,翻動身體時棉被與衣料的摩擦聲、窗外的鳥鳴、吵雜的除草機聲音、風吹上落地窗的微弱震動。它們被聽見的順序,或者被聚焦的方式與視覺及音量相關。當它們一切都如此細微的時候,先被注意到的通常是正在被閱讀的事物所發出或者(被)指向的聲音。像我們在看電影時的狀況,就是屬於前者;而日常的對話或許接近於後者。眼前的形象透過這種方式變得更加顯明。

當然,也會有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狀況出現。當視覺聚焦於某物之上,而不對該物進行閱讀時(只是單純的凝視),環境音便會成為在意識下首先被閱讀的東西。這樣的聲音經驗,對於這個日記來說或許是比較重要的。畢竟我實在無法詳細的記起生活中許許多多細碎的聲音(除非它具備某種獨特性),不然我相信會有很多的部分都被言語所佔據。

因此,當我回憶起那些生活中對於聲音的記憶時,除了那些獨特的聲音之外,往往就是與他人之間對話的片段,以及日常中時常被經驗的聲音:爬下梯子時所發出的咿呀聲、日常用水時對於水聲的記憶、屬於季節該有的環境聲。

前面扯了這些,最主要的是,我無法在對話之外,肯定的給出對於聲音更細緻的記憶或發現。在往後的日子中,我會朝這方面的事情去思考,並期待對聲音能有新的認識與發現。